八月月歷——黑喉綠闊嘴鳥
中文名/英文名:黑喉綠闊嘴鳥 Whitehead’s Broadbill
學名:Calyptomena whiteheadi
IUCN受威脅物種紅色名錄:
無危(Least Concern)
國家重點保護野生動物名錄:未收錄(國內無分布)
八月,綠樹蔭濃,這只可愛的“八月之鳥”隨著流螢飛來赴約。感謝攝影者魏子晨,送來這只婆羅洲熱帶綠林中的雄性黑喉綠闊嘴鳥,恰似季夏的那抹深綠。
雨林密布的婆羅洲是無數自然愛好者向往的圣地
八月的酷暑對于國內許多地區(qū)的觀鳥人們來說都是無比煎熬的。候鳥們已經北上繁殖,距離回歸越冬地還有些日子。頭頂的太陽毒辣得可怕,能見到的鳥卻又少得可憐。種種因素驅使著大家前往遠方,探索新的地圖,位于大巽(音同“訓”)他群島的婆羅洲便是熱門目的地之一。
婆羅洲(圖中心紅色大島)的地理位置,標紅部分為大巽他群島范圍 ? Kikos CC BY-NC 3.0
作為地球上最重要的生物多樣性熱點之一,婆羅洲孕育了無數獨特珍奇的物種。光是在這里有記錄的鳥類便有約620種,即你能夠在這座大小僅占地球表面積1%的島嶼上見到全球17%的鳥種,更不用說其中的10%都是只有在婆羅洲才見得到的特有種,比如本月的主角——黑喉綠闊嘴鳥。
這可是婆羅洲的明星物種之一
? matthewkwan via iNaturalist.org CC BY-ND 4.0
大大的嘴巴乞食時也是氣勢加倍
?FrancescaMarsilli_FilippoRigodanza
via iNaturalist.org CC BY-NC 4.0
“闊嘴鳥” 是一類對我們來說稍顯陌生的雀形目鳥類。世界上目前已知的闊嘴鳥共有2科16種,全部生活在亞洲及非洲的熱帶至亞熱帶地區(qū),在我國西南邊陲也有分布。
國內可見的闊嘴鳥之一:長尾闊嘴鳥(Psarisomus dalhousiae)
? muangpaisuetrong via iNaturalist.org CC BY-NC 4.0
大多數闊嘴鳥都是堅定的水果愛好者,只會偶爾取食一些昆蟲“開開葷”。在漫長的演化過程中,它們的喙變成了現在這番扁扁寬寬的形狀,方便它們更好地摘取果實以及截獲空中的飛蟲。
從小巧的漿果到碩大的榕果照單全收
?Josh Vandermeulen via iNaturalist.org
CC BY-NC-ND 4.0
說到這里你可能已經注意到了,黑喉綠闊嘴鳥的頭部輪廓和其他同類們相比顯得有些不同,讓人分不清它們的喙到底長什么樣。這是因為它們的喙基也長有羽毛,遮住了“大嘴巴”的上半部分,這一特征在雄性身上格外顯著。
在羽翼不全的小鳥身上就能夠看清它們的“鼻毛”長勢
?Tim Forrester via iNaturalist.org CC BY-NC 4.0
世界上確實有通體綠色的鳥,但綠色的貓頭鷹真的只存在于你的手機里
? momo shou via iNaturalist.org CC BY-NC 4.0
闊嘴鳥們不善鳴唱,卻個個長相奇異,而黑喉綠闊嘴鳥又能稱得上是“奇葩中的奇葩”。當我們第一眼看到這種鳥時,首當其沖給我們留下深刻印象的便是它們那看起來頗有些不真實的熒光綠羽色。
“這鳥真的假的”
? Tim Forrester via iNaturalist.org CC BY-NC 4.0
憑借著這身綠色,黑喉綠闊嘴鳥可以很好地將自己隱藏在密林中,而人們也不禁發(fā)問:是什么原理造就了這樣的綠色?
所有的動物身上的顏色無非來源于兩條路徑:通過獲取或合成色素所帶來的化學色,以及通過微觀結構影響光線所帶來的結構色。兩者均能為鳥兒們染上綠色,而黑喉綠闊嘴鳥的情況則屬于兩者的結合,即由橙黃的化學色與藍黑的結構色相疊加來得到綠色。
可借此機會復習顏色的合成:黃加藍等于綠
以苔蘚和樹葉建成的巢懸掛在樹枝上,
結實耐用的同時又足夠隱蔽
得益于雨林中得天獨厚的氣候條件,黑喉綠闊嘴鳥的繁殖季在每年的三月下旬便會開始。不過,研究人員們發(fā)現,它們的生長速度對于一種雨林中的中小型鳥類來說有些緩慢,從雌鳥產卵到小鳥出巢總共需要47天左右的時間,特別是孵化后的育雛期,占了整個撫養(yǎng)階段60%的時間。
小東西長得可真慢
? Tim Forrester via iNaturalist.org CC BY-NC 4.0
研究人員對這一現象提出了一個猜想:黑喉綠闊嘴鳥有著一顆相較于其體型來說不算小的大腦,較長的生長發(fā)育期在這里或許起到了關鍵作用。更大的腦容量使得黑喉綠闊嘴鳥能夠記住森林中各種果實的位置,有助于它們更高效地獲取食物。
慢慢吃慢慢長,一年就養(yǎng)一窩鳥
? Natalia Rojas-Estevez via iNaturalist.org CC BY-NC 4.0
如今,黑喉綠闊嘴鳥在它們所生活的環(huán)境中仍算得上常見,不過學者們對它們的未來還是抱有一絲憂慮。歸根結底,我們對這一物種的生存現狀的了解實在是過于匱乏。而我們已知的是,整個婆羅洲的環(huán)境退化進程并未徹底停止,在這樣的背景下,我們自然很難說這些在現在看來稀松平常的物種們仍能夠無憂無慮地延續(xù)下去。
婆羅洲森林面積變化 ? WWF
本文作者 張?zhí)祓?/strong>
業(yè)余鳥人,伊利諾伊大學環(huán)境科學系本科,南加州大學環(huán)境數據專業(yè)碩士
編輯:施雪蓮、范鵬
排版:范鵬
日歷設計:黃暄
參考文獻:
Bruce, M.D. (2020). Whitehead's Broadbill (Calyptomena whiteheadi), version 1.0. In Birds of the World (J. del Hoyo, A. Elliott, J. Sargatal, D. A. Christie, and E. de Juana, Editors). Cornell Lab of Ornithology, Ithaca, NY, USA. https://doi.org/10.2173/bow.whibro1.01
Nathanfinger, “Bird 146 – Green Broadbill”, Bird of the Week, Aug. 8th 2020, https://birdoftheweek.home.blog/2020/08/08/bird-146-green-broadbill/
Prum, R. O., LaFountain, A. M., Berg, C. J., Tauber, M. J., & Frank, H. A. (2014). Mechanism of carotenoid coloration in the brightly colored plumages of broadbills (Eurylaimidae). Journal of Comparative Physiology. B, Biochemical, Systemic, and Environmental Physiology, 184(5), 651–672. https://doi.org/10.1007/s00360-014-0816-1
WWF, Threats to Borneo Forests, https://wwf.panda.org/discover/knowledge_hub/where_we_work/borneo_forests/borneo_deforestation/#deforestation
?ahin Arslan, N., Mu?oz, D., & Martin, T. E. (2023). Reproductive biology of the Whitehead’s Broadbill (Calyptomena whiteheadi). Emu - Austral Ornithology, 123(2), 152–160. https://doi.org/10.1080/01584197.2023.2193900
版權聲明: 1.依據《服務條款》,本網頁發(fā)布的原創(chuàng)作品,版權歸發(fā)布者(即注冊用戶)所有;本網頁發(fā)布的轉載作品,由發(fā)布者按照互聯網精神進行分享,遵守相關法律法規(guī),無商業(yè)獲利行為,無版權糾紛。 2.本網頁是第三方信息存儲空間,阿酷公司是網絡服務提供者,服務對象為注冊用戶。該項服務免費,阿酷公司不向注冊用戶收取任何費用。 名稱:阿酷(北京)科技發(fā)展有限公司 聯系人:李女士,QQ468780427 網絡地址:www.arkoo.com 3.本網頁參與各方的所有行為,完全遵守《信息網絡傳播權保護條例》。如有侵權行為,請權利人通知阿酷公司,阿酷公司將根據本條例第二十二條規(guī)定刪除侵權作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