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mp.weixin.qq.com/s/xI5lDChOEQhtv0WEMJhN-Q
原創(chuàng) 青衿的植物筆記
小時候的冬天,父母去縣城趕集,會帶回來一種奇怪的水果,形狀完全不是水果的樣子,奇里扭拐,褐色,看起來像交結在一起的樹枝,但是特別好吃,清冽香甜。多年后我還一直很懷念那個味道,但是再沒有見過。我們叫它拐棗。
幾年前在網上看到過介紹它的文章,說是叫枳椇。誰想這次回老家在張載祠我見到了一棵枳椇樹。吸引我的正是它奇特的果序,識別后,在枳椇和北枳椇之間猶豫了許久,最后確定應該是枳椇。
根據(jù)植物智給出的區(qū)別要點:但本種(枳椇)的葉常具整齊的淺鈍細鋸齒,而后者(北枳椇)葉具不整齊的深粗鋸齒。(花序也有區(qū)別,因我沒有拍到花,不作摘錄),我看到的應該是枳椇。
但其實無論是看圖片還是看資料都會發(fā)現(xiàn),二者區(qū)別真的不是很大,也許本就是同種呢。
我們小時候吃的“拐棗水果”并不是枳椇的果實,而是它膨大的果序軸,在我拍照片時,可以看到果子孕育的同時,果序軸也已經在膨大,有了“拐棗”的模樣。
當天回去后我問父親(號稱我們那邊沒有他不認識的樹)見過拐棗樹嗎?他說,何止見過,還種過呢,只是沒有種活。那個果子啊得經霜打才更甜,所以都是冬天才上市賣呢。
哦,果然老頭是見多識廣的“民間植物學家”O(jiān)(∩_∩)O
《本草綱目》記載:
枳椇。蜜屈律、木蜜、木餳、木珊瑚、雞距子、雞爪子、金鉤木、交加枝。
枳椇,又作枳枸,皆屈曲不伸之意。此樹多枝而曲,其子亦卷曲,故以名之。曰蜜,曰餳,因其味也。曰珊瑚、曰雞距、曰雞爪,象其形也。曰交加,言其實之紐屈也。
又說:
枳椇木高三四丈,葉圓大如桑柘,夏月開花,枝頭結實,如雞爪形,長寸許,紐曲,開作二三歧,儼若雞之足距。嫩時青色,經霜乃黃,嚼之味甘如蜜。每開歧盡處,結一二小子,狀如蔓荊子,內有扁核赤色,如酸棗仁形。飛鳥喜巢其上,故宋玉賦云“枳枸來巢”。
先生對植物的觀察可謂細致入微,十分精到,嘆服。關于鳥兒筑巢其上,想必是為了吃那甘甜的果柄,與此同時,也幫忙枳椇傳播了果實種子。
“拐棗”這個名字則是來自《救荒本草》:結實狀似生姜拐叉而細短,深茶褐色,故名拐棗,味甜。
枳椇是鼠李科枳椇屬高大喬木。小枝褐色或黑紫色。
葉互生,厚紙質至紙質,寬卵形、橢圓狀卵形或心形,頂端長漸尖或短漸尖,基部截形或心形,邊緣常具整齊淺而鈍的細鋸齒。
二歧式聚傘圓錐花序,頂生和腋生,花兩性,花瓣橢圓狀匙形,具短爪;花盤被柔毛;花柱半裂,稀淺裂或深裂。(尚未見過花,期待遇見)
漿果狀核果近球形,成熟時黃褐色或棕褐色;果序軸明顯膨大;種子暗褐色或黑紫色?;ㄆ?-7月,果期8-10月。
枳椇的拉丁學名是Hovenia acerba,合起來意思是“苦澀的”,據(jù)說是因為發(fā)現(xiàn)該植物的John Lindley先生吃了尚未成熟的枳椇果柄,并將它與北枳椇(Hovenia dulcis )作了對比,給了這樣一個評價。
會不會二者的“誤解性區(qū)別”是就此開始的呢?
枳椇木細致堅硬,是為建筑和家具良材;果序軸肥厚、含豐富的糖,可作水果生食、釀酒、熬糖;種子即中藥枳椇子,為清涼利尿藥,能解酒毒。
很懷念童年冬日里那清香蜜甜的拐棗啊,如果再次吃到,還能有從前的幸福感嗎?
版權聲明: 1.依據(jù)《服務條款》,本網頁發(fā)布的原創(chuàng)作品,版權歸發(fā)布者(即注冊用戶)所有;本網頁發(fā)布的轉載作品,由發(fā)布者按照互聯(lián)網精神進行分享,遵守相關法律法規(guī),無商業(yè)獲利行為,無版權糾紛。 2.本網頁是第三方信息存儲空間,阿酷公司是網絡服務提供者,服務對象為注冊用戶。該項服務免費,阿酷公司不向注冊用戶收取任何費用。 名稱:阿酷(北京)科技發(fā)展有限公司 聯(lián)系人:李女士,QQ468780427 網絡地址:www.arkoo.com 3.本網頁參與各方的所有行為,完全遵守《信息網絡傳播權保護條例》。如有侵權行為,請權利人通知阿酷公司,阿酷公司將根據(jù)本條例第二十二條規(guī)定刪除侵權作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