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瓜(Cucumis sativus) 家族的“大塊頭”——西雙版納黃瓜(Cucumis sativus var. xishuangbannanesis)果型巨大,香味濃郁,耐貯藏,是分布在我國西雙版納傣族自治州及周邊地區(qū)的特有種質資源。
圖1 版納黃瓜及其橫切面
黃瓜是我們最熟悉的蔬菜作物之一,然而,許多人第一次見到西雙版納黃瓜(簡稱版納黃瓜)時,卻認不出它是黃瓜,因為它長得實在太像哈密瓜了!版納黃瓜是典型的農家品種,一直以來都沒有進行過任何的品種改良,經過當地人的長期栽培和利用,形成了其獨特的農藝性狀。版納黃瓜的果型有短柱形和方圓形,老熟瓜的果肉為橙色,這是區(qū)別于普通黃瓜的重要特征之一。單果重2–3 kg,最大果重能達到5 kg。與普通黃瓜相比,單瓜種子數目多。版納黃瓜香味濃郁,嫩瓜和老瓜都可食用,老瓜味道酸甜。老熟瓜耐貯藏,常溫下可貯存2個月左右。
圖2 集市出售的腌制黃瓜
版納黃瓜“善解人意,個性堅強”,在栽培過程中,不需搭架掛蔓,也無需澆水和施肥,且具有抗病蟲的特性,極大地減輕了山區(qū)農民進行作物田間管理的負擔,因此深受當地百姓的喜愛。
西雙版納的傣族、基諾族、彝族、瑤族等少數民族擁有豐富的關于版納黃瓜農家品種的傳統(tǒng)知識:
農家品種的命名
當地黃瓜農家品種的民間命名方式有兩種,分別為:形態(tài)特征——基諾族和傣族根據黃瓜的外形特征,將果型巨大的黃瓜農家品種(版納黃瓜)命名為“大黃瓜”;生境特征——布朗族和佤族將種植于山上的黃瓜(版納黃瓜)命名為“山黃瓜”。
相同含義的黃瓜命名,在不同的民族語言中有不同的稱呼。例如,基諾族和傣族分別將“大黃瓜”稱為siku和diang gua或diang jing;布朗族和佤族分別將“山黃瓜”稱為gei yong和jie guo。
傳統(tǒng)的種植方式
在刀耕火種時期,當地人將版納黃瓜與旱稻、玉米等作物套種,種植于山上的火燒地。盡管刀耕火種時期已經結束,但輪歇地以及多種作物套種的栽培管理方式仍被沿用。勐臘縣瑤區(qū)鄉(xiāng)是西雙版納唯一的瑤族鄉(xiāng),屬于山區(qū),農業(yè)耕地多,很多村寨的農戶都在輪歇地種植黃瓜農家品種,通常將黃瓜與玉米、南瓜、四季豆等作物套種。版納黃瓜無論攀援與否,都能夠正常生長并結果,因此當地少數民族利用了它的攀援特性,與其他作物套種,更加充分利地用空間光照; 同時,利用版納黃瓜抗病蟲害的特性,降低了病蟲害入侵農田的風險,提高了生態(tài)系統(tǒng)的穩(wěn)定性。
圖3 基諾族女性
食用方法
版納黃瓜是當地少數民族最喜愛的食物之一,食用部位主要是果肉。最簡單的方式就是去皮直接作為水果或零食吃,有時蘸白糖食用。涼拌、炒熟、煲湯,以及腌制酸黃瓜,也是當地人喜食的方式。此外,哈尼族利用版納黃瓜的根治療感冒,具有清熱解毒的功效。
傳統(tǒng)文化
版納黃瓜也是各少數民族祭祀活動中的供品之一。布朗族過年祭祀祖先時,將黃瓜洗凈、剖開并蒸熟,與去皮蒸熟的芋頭、從庭園中采集的雞冠花,以及酒一起作為供品。祭過祖先之后,再將供品中的食物吃掉。佤族在“新米節(jié)”時,將一把小米和黃瓜包在一起,于燒香處懸掛一晚,用于辟邪。第二天把米放入雞肚中煮熟,黃瓜切片(不煮),招待親朋。傣族祭祀時需要兩三種蔬菜,通常會用白菜、黃瓜等家中最常見的蔬菜; 當有人過世時,則會將家中的兩三種作物種子灑在屋外。
圖4 基諾族在古茶樹下祭祀
種子保存和交換方式
當地農戶黃瓜種子的傳統(tǒng)來源主要有3個,分別是自家留種、親友之間交換、作為嫁妝由新娘帶到男方家庭。自家留種是最普遍的方式,當年留種,第二年播種。由于環(huán)境因素以及保存方法受限,通常種子只會保留一年?;Z族為了延長種子保存時間,有時會將成熟老瓜懸掛起來,第二年剖開取種子?;Z族、傣族、佤族都會將黃瓜種子作為嫁妝。佤族婚嫁時,用芭蕉葉包裹各種作物的種子。
在2000年以前,西雙版納山區(qū)村寨幾乎所有的農戶都種植版納黃瓜農家品種,但近年來越來越少,甚至在一些村寨已絕跡。版納黃瓜農家品種資源數量正在加速減少,已處于瀕臨滅絕的邊緣,與之相關的傳統(tǒng)知識也即將消失,必須盡快采取措施加以搶救、收集、保存、研究,發(fā)掘并利用其特異的性狀和基因資源,為這一特殊農家品種的可持續(xù)利用提供科學支撐。
版納黃瓜農家品種是我國數以萬計農家品種的一個縮影。采用科學的手段闡明其特異性,揭示其重要價值,將為農家品種的保護和可持續(xù)利用提供科學依據。建議:(1)通過一系列培訓或交流,促進不同利益相關者對農家品種保護的價值達成共識。(2)提供技術指導,加強政策扶持,在促進農家品種保護的同時,提高農戶的生計水平。(3)利用就地保護與農民生計評估框架對農家品種就地保護的效果進行評估,不斷改善就地保護措施,促進農業(yè)生態(tài)系統(tǒng)可持續(xù)發(fā)展。(4)以科學研究數據為依據,挖掘版納黃瓜的優(yōu)良特性,以申報地理標志產品,并擴大生產,達到保護目標。
版權聲明: 1.依據《服務條款》,本網頁發(fā)布的原創(chuàng)作品,版權歸發(fā)布者(即注冊用戶)所有;本網頁發(fā)布的轉載作品,由發(fā)布者按照互聯網精神進行分享,遵守相關法律法規(guī),無商業(yè)獲利行為,無版權糾紛。 2.本網頁是第三方信息存儲空間,阿酷公司是網絡服務提供者,服務對象為注冊用戶。該項服務免費,阿酷公司不向注冊用戶收取任何費用。 名稱:阿酷(北京)科技發(fā)展有限公司 聯系人:李女士,QQ468780427 網絡地址:www.arkoo.com 3.本網頁參與各方的所有行為,完全遵守《信息網絡傳播權保護條例》。如有侵權行為,請權利人通知阿酷公司,阿酷公司將根據本條例第二十二條規(guī)定刪除侵權作品。 |